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工务段管内✿★◈,天津滨海新区蓟运河上✿★◈,曾经横跨着四座分别建于不同年代的铁路大桥✿★◈,它们就像一部微缩的中国铁路发展史✿★◈,镶嵌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沿着时间的轴线✿★◈,徐徐打开这部璀璨史典✿★◈,中国铁路132年发展的脉络一一展现✿★◈。既辉煌又沉重✿★◈,既沧桑又鲜活✿★◈,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娓娓道来✿★◈。
1888年✿★◈,由唐胥铁路延展而来✿★◈,全长约130千米的唐山至塘沽铁路建成通车尊凯实业✿★◈,沿途建有大小桥梁涵洞48座✿★◈,其中最大最长的桥梁当属蓟运河铁路桥✿★◈,这也是中国铁路建筑史上最早的钢梁桥✿★◈。大桥建成通车后✿★◈,同年成立了汉沽桥梁养修道班尊凯实业✿★◈,这个桥梁养修道班也就成为了全国铁路最早的专业养护桥梁的工区✿★◈。
1900年✿★◈,八国联军倚仗洋枪洋炮✿★◈,登陆大沽口✿★◈。为了阻止侵略者把触角再往东延伸✿★◈,津沽民众组成的义和团和铁路桥梁养修道班的职工们烧毁了蓟运河上铁路大桥的枕木✿★◈、拆掉了铁轨✿★◈。
1942年✿★◈,侵华日军为了掠夺更多资源✿★◈,在蓟运河第一座铁路桥下游的100米处修建了第二座铁路大桥✿★◈,也使得该段铁路由单线月辽沈战役之后✿★◈,蒋介石电令傅作义重点防守唐山✿★◈、芦台✿★◈、塘沽✿★◈、天津防线✿★◈,以备从港口海上南撤✿★◈。同时✿★◈,汉沽铁路大桥成为敌人阻止东北野战军东路部队西进塘沽✿★◈、天津最重要的屏障✿★◈。夺下大桥并不被敌人毁掉✿★◈,是我野战军东路部队战略攻击目标之一✿★◈。12月12日11时✿★◈,野战军东路部队46军命令137师火速向唐山✿★◈、芦台进发✿★◈,追歼逃敌✿★◈,特别要求拿下汉沽蓟运河铁路大桥✿★◈,为大部队西进打开通道✿★◈。14日上午10点左右赶到大桥东端附近✿★◈,战斗遂即展开✿★◈。经过40余分钟艰苦卓绝的战斗✿★◈,守桥国民党军队被彻底击溃✿★◈,向茶淀方向逃窜✿★◈,在137师3个团追击封堵下✿★◈,全部被歼灭尊凯实业✿★◈。
1934年出生的董贵春✿★◈,1950年初来到汉沽桥梁工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桥梁工✿★◈。生前✿★◈,他经常向后来的桥梁工和子孙们讲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艰苦岁月✿★◈。面对战争给铁路线路设备和蓟运河上两座铁路大桥留下的千疮百孔✿★◈,桥梁工们落泪了……董贵春和其他桥梁工们配合铁道兵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精细整修大桥✿★◈。为了尽快恢复大桥安全平稳状态✿★◈,桥梁工区的职工们把家属✿★◈、子女带来一起参加大会战✿★◈,董贵春也把才新婚一个月的妻子叫来一起劳动✿★◈。那时候✿★◈,没有人讲报酬✿★◈,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听党号召✿★◈,尽快修复受损的铁路大桥✿★◈。白天✿★◈,红旗飘飘✿★◈,修复钢梁杆件的锤声响若雷鸣✿★◈;夜晚✿★◈,灯光闪闪✿★◈,汽灯下制作枕木的木锯声此起彼伏✿★◈,多少动人的场景都定格在了那个火红的奋斗年代消防设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蓟运河铁路大桥达到了通车条件✿★◈。1955年✿★◈,汉沽桥梁工区桥梁综合整治保养方法得到了铁道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路推广✿★◈。董贵春作为工区代表进京在全路桥梁专业会议上做经验介绍✿★◈。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蓟运河上的两座铁路大桥遭受了重创✿★◈。下行桥(1888年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桥上钢轨严重弯曲变形✿★◈;上行桥(1942年修建的第二座铁路桥)西侧桥头路基下沉✿★◈,钢轨严重弯曲变形特殊的歇脚地动漫✿★◈。两座桥墩不同程度偏离✿★◈、倾斜✿★◈。
面对顷刻之间成为废墟✿★◈、空城的唐山✿★◈,抢险救灾是第一位的✿★◈。党中央要求三天开通通坨线✿★◈、七天开通京山线上行✿★◈、十天开通京山线下行(简称“三✿★◈、七✿★◈、十”命令)✿★◈。蓟运河铁路大桥是除东北三省之外全国大部分省市进唐的铁路交通要塞✿★◈,迅速抢通蓟运河大桥✿★◈,打开进唐山的生命救援通道任务重如千斤✿★◈、迫在眉睫✿★◈。在这场大地震中✿★◈,汉沽桥梁工区家住唐山的职工中✿★◈,有2个家庭的妻子和1个家庭中的子女不幸罹难✿★◈。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面对尸骨未寒的亲人✿★◈、面对迅速抢通线桥设备的死命令✿★◈,该选择哪边?桥梁工们擦干眼泪✿★◈,踏着碎砖瓦砾毅然返回工区✿★◈,全身心地投入到蓟运河大桥的抢修中✿★◈。董贵春老人生前回忆✿★◈,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时间概念✿★◈,没黑没白在桥上干活✿★◈,饿了掏出兜里的干粮啃几口✿★◈、渴了捧几口蓟运河的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困了就在河边草窝里打个盹儿✿★◈,大家没有别的奢求✿★◈,只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尽快解救唐山兄弟姐妹尊龙凯时✿★◈,✿★◈。8月2日✿★◈,震后第一列救援列车开来✿★◈,这是由北京铁路局“毛泽东号”机车牵引的✿★◈,以每小时5公里的时速安全通过蓟运河铁路上行桥✿★◈。此情此景✿★◈,桥梁工们喜极而泣✿★◈,失去亲人的痛苦✿★◈、多日鏖战的苦累✿★◈,都化作了对唐山人民的祈福✿★◈,随着列车远行✿★◈。
为了扩大运输能力✿★◈,之后的日子里✿★◈,汉沽桥梁工区的职工们配合铁道兵舟桥连在已经开通的上行桥边架设了一座浮桥特殊的歇脚地动漫特殊的歇脚地动漫✿★◈,8月9日✿★◈,第一列满载救灾物资和人员的列车从浮桥安全通过奔向唐山灾区✿★◈。
唐山抗震救灾中✿★◈,蓟运河上的两座桥和铁道兵架设的浮桥共通过救灾物资和人员列车533列✿★◈,累计通过客货车辆20375辆✿★◈,成为唐山抗震救灾中最重要的生命通道✿★◈,受到铁道部✿★◈、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初露端倪✿★◈,铁路进入大提速期光伏✿★◈。然而✿★◈,由于受战争和唐山大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蓟运河上建于不同年代的两座铁路大桥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要✿★◈,成为了铁路大提速的瓶颈✿★◈,建设一座新桥迫在眉睫✿★◈。1983年特殊的歇脚地动漫✿★◈,由中铁大桥局设计施工的双线新桥在两座老铁路桥的上游凌空飞架✿★◈,开始续写铁路发展的新纪元✿★◈。原有的两座桥梁✿★◈,拆除了钢梁和支座✿★◈,只保留了墩台部分✿★◈。也正是在此时✿★◈,汉沽桥梁工区新老交替✿★◈,第二代桥梁工逐渐成长起来✿★◈。
今年已经退休的马敏录✿★◈,18岁到汉沽桥梁工区✿★◈,从桥梁工到工长再到汉沽桥梁车间主任✿★◈,近42个春秋默默守护着这座大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的如同自己的掌纹✿★◈。他说✿★◈,汉沽桥梁工区坐落在蓟运河的东岸✿★◈,其原址就是1888年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的东桥头路基✿★◈。这里远离市区✿★◈,少有人烟✿★◈。冬天北风呼号✿★◈,比市区温度要低上2度✿★◈;夏天✿★◈,蚊子大如苍蝇成群结队✿★◈,咬上人一口能红肿好几天✿★◈。即便是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第二代桥梁工们依然斗志昂扬✿★◈,没有一个退缩的✿★◈。因为他们为自己在英雄大桥上工作而自豪✿★◈、骄傲✿★◈。于是✿★◈,很多像马敏录一样的第二代桥梁工在这里奉献了几十年✿★◈。
今年54岁的董兆起✿★◈,从小是听着父亲董贵春讲蓟运河铁路大桥故事长大的✿★◈,中专毕业参加铁路工作后✿★◈,他主动选择来到了父亲战斗了一辈子的汉沽桥梁工区特殊的歇脚地动漫✿★◈。同样54岁的周长春✿★◈,也是在新桥开通运营不久就来到了工区✿★◈,那年他只有19岁✿★◈。
2012年汛期✿★◈,由于连续降雨尊凯科技有限公司✿★◈,蓟运河洪水陡涨✿★◈,洪水迅速漫过桥梁墩台墩帽✿★◈,如果漫过桥梁支座✿★◈,就会威胁行车安全✿★◈。在紧急关头✿★◈,第二代桥梁工们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地监控水情✿★◈,双脚和双腿在水中浸泡产生了浮肿✿★◈,甚至连鞋都无法正常穿上✿★◈;身上裸露部位被蚊虫叮咬的疙瘩连成了片……然而他们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心无旁骛地守护着大桥的安全尊凯实业✿★◈。
这只是定格在马敏录✿★◈、陆会廷✿★◈、董兆起✿★◈、周长春等第二代汉沽桥梁工区桥梁工脑海里✿★◈,几十年精心养护蓟运河铁路大桥的一个小小瞬间✿★◈。如今✿★◈,董兆起和周长春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他们更希望工区第三代桥梁工握好接力棒✿★◈,把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2011年✿★◈,紧邻第三座蓟运河铁路大桥✿★◈,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如彩虹般凌空飞架✿★◈,人们习惯称为蓟运河上“第四座铁路大桥”✿★◈,这座桥是专门为天津—秦皇岛高铁客运专线架设的✿★◈,高速动车组如白色闪电般疾驰✿★◈,成为蓟运河上一道最美风景线✿★◈。而此时✿★◈,中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1983年修建的蓟运河铁路大桥主体为下承式栓焊梁✿★◈,结构复杂✿★◈,维修保养难度较大✿★◈。特别是到了2018年之后✿★◈,经过近40年的运行✿★◈,设备逐渐老化✿★◈,桥上经常出现车载三级病害✿★◈。当时✿★◈,愁坏了这些桥梁工们✿★◈,更难住了汉沽桥梁车间主任刘滨和副主任赵宇✿★◈。着急没用✿★◈,不找出原因就过不了关✿★◈!刘滨和赵宇暗下决心尊凯实业✿★◈。晚上睡不着✿★◈,干脆查有关资料✿★◈,《桥梁维修标准》《桥梁养护手册》让他们翻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毛病终于找到了✿★◈。他们一下豁然开朗✿★◈,桥梁和路基线路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钢梁桥明桥面✿★◈。明桥面有自身设置的上拱度尊凯科技有限公司✿★◈,没有过车看着不平✿★◈,车一过平了✿★◈,桥跨100多米✿★◈,自身有晃动✿★◈,车在上面晃动更明显✿★◈。如何把线路和桥梁的自身特点结合在一起✿★◈,做好病害整治成为刘滨✿★◈、赵宇这一对同年出生✿★◈、同一铁路院校毕业的“老校友”共同攻关的课题✿★◈。他们把技术骨干们召集一起✿★◈,组成攻关小组✿★◈,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确定方案✿★◈。他们按照制定的整治方案✿★◈,对桥梁线路进行了连续一个多月的整修✿★◈。经过整修后✿★◈,集团公司动检车检测指标全部合格✿★◈。
当今铁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庞大桥梁系统的维修保养质量要求却是以毫米计✿★◈,甚至是零误差✿★◈。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决不能靠“眼看✿★◈、手摸”等传统维修作业模式和老经验来维修保养桥涵设备✿★◈。在每日利用电脑专业软件综合分析桥梁病害的基础上✿★◈,第三代桥梁工们在管辖的123座桥涵设备中不断实践✿★◈,针对实际推行了“平推立体作业”的维修方法✿★◈,实行从桥面到桥下的立体维修方式✿★◈,对每座桥实行综合维修✿★◈,确保把项目做细做全✿★◈,做到了干一座保一座✿★◈,提高了劳动效率✿★◈、延长了桥涵设备的维修周期✿★◈。
爷爷董贵春✿★◈、父亲董兆起✿★◈,两代人都是汉沽桥梁工区的桥梁工✿★◈。从记事起✿★◈,董明家就在脑海里深深烙下了蓟运河铁路大桥的印记✿★◈,2016年刚刚本科毕业的他放弃了其他行业的工作✿★◈,毅然选择来汉沽桥梁工区当了一名桥梁工✿★◈。同一个工区✿★◈,同样的职业✿★◈,让这一对原本交流不多的父子话题多了起来✿★◈,谈论最多的还是蓟运河铁路大桥和如何用良好的设备质量来保证旅客平安出行✿★◈。儿子佩服的是父亲的养护技术✿★◈、工作经验✿★◈、奉献精神✿★◈;父亲期望的是儿子接续✿★◈、传承好铁路精神和守护大桥的安全责任✿★◈。
千波荡漾的蓟运河上✿★◈,远去的战火✿★◈,带走了无数的历史尘烟✿★◈;银色闪电般的动车组✿★◈,驶去又驶来✿★◈,见证了新时代铁路的复兴✿★◈。在时代的交响曲中✿★◈,全国铁路最早的秦皇岛工务段汉沽桥梁工区特殊的歇脚地动漫✿★◈,一次次完成了它的嬗变✿★◈。站在历史的肩头眺望未来✿★◈,第三代桥梁工紧握接力棒✿★◈,正踏着新时代的节拍✿★◈,把“让旅客平安出行”当作职业操守和终身信念✿★◈,并不断传承✿★◈、创新✿★◈、发展✿★◈。(马勇吴晓强刘健李文剑)